课程大纲
模块一:战略篇:AI时代的研发新范式与技术架构
目标:从顶层设计出发,理解大模型驱动的研发模式变革,并掌握进行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的战略性考量。
技术范式:从理论到架构的权衡
核心架构的演进与影响:MoE(成本vs性能)、长上下文(能力vs开销)、多模态(信息维度vs复杂性)的架构选型决策。
技术趋势背后的驱动力:是什么在驱动模型架构的迭代?这对企业自建/选择模型意味着什么?
DeepSeek 内核: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深度解构
“代码感”的来源:剖析其在代码数据处理、指令遵循和逻辑推理上的特有优化。
能力边界与适用场景:何时选择通用模型?何时选择专有代码模型?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?
生态与战略:构建企业的“模型即服务”(MaaS)平台
开源 vs. 闭源 vs. 自研:不同路径的战略优劣、风险与投入分析。
企业内部平台化思路:如何构建统一的模型网关、服务路由与成本控制中心,避免重复建设。
【深度研讨】
在企业现有技术栈下,引入大模型的最小可行性路径是什么?
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平滑演进的大模型基础设施,以适应未来3-5年的技术变化?
模块二:战术篇(一):提示词工程:从技艺到科学的系统化方法
目标:将提示词工程从个人“炼丹”的艺术,提升为团队可复用、可度量、可优化的工程学科。
复杂推理链的设计与优化
思维链(CoT)的深化:从单链到树状/图状思维链(Tree/Graph of Thoughts),应对多分支决策问题。
规划与执行框架:ReAct, Self-Ask 等Agentic模式的原理与实现,及其在复杂任务中的应用。
“提示即代码”(Prompt as Code)
版本化与测试:如何像管理代码一样,使用Git对提示词进行版本控制,并为其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。
动态与模板化:使用 LangChain Expression Language (LCEL) 等工具,构建模块化、可组合的提示链。
提示词的自动化评估与优化
建立评估基准(Benchmark):如何量化一个“好”的提示?(准确率、鲁棒性、成本)
自动化优化框架:DSPy等新兴框架介绍,如何通过少量示例编译出高效的提示。
【深度研讨】
如何在团队内建立一套高质量提示词的共享与沉淀机制?
当提示词工程达到瓶颈时,应该转向模型微调(Fine-tuning)还是更复杂的Agent设计?决策依据是什么?
模块三:战术篇(二):生产级检索增强(RAG)系统
目标:超越基础RAG,掌握构建高相关性、低延迟、可维护的生产级RAG系统的核心技术与策略。
检索质量的深度优化
分块策略(Chunking):针对代码、长文档、表格等不同数据类型的最优分块方法与实验对比。
嵌入与排序(Embedding & Re-ranking):从单一向量检索到混合搜索(Hybrid Search),并引入重排序模型提升最终上下文的相关性。
应对“大海捞针”问题:探讨长上下文窗口下的“Lost in the Middle”现象及其缓解策略。
RAG流水线(Pipeline)的健壮性与可维护性
数据同步与ETL:如何设计高效、准实时的数据同步机制,确保知识库“鲜活”。
查询重构(Query Rewriting):在检索前,使用LLM对用户原始问题进行重写或扩展,提升检索命中率。
循环与自适应RAG(Self-Corrective/Adaptive RAG):让系统能判断检索结果的优劣,并决定是否需要重新检索或补充信息。
【深度研讨】
RAG系统的评估体系如何建立?(端到端评估 vs. 各模块独立评估)
面对数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文档/代码库,如何设计可扩展、高可用的RAG架构?
模块四:融合篇:迈向AI原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(SDLC)
目标:探讨大模型如何从“辅助工具”转变为驱动SDLC各阶段的“核心引擎”,引发研发流程与文化的深刻变革。
需求与设计:从“被动实现”到“主动洞察”
将LLM作为领域专家,通过对话探索业务边界,生成领域模型与用户旅程图。
架构决策的“副驾驶”:让AI分析不同架构方案的优劣势、技术债与演进潜力。
编码与调试:人机协同的新范式
AI“结对编程”:从代码补全到实时代码审查、重构建议与最佳实践提醒。
生成式调试:AI自动分析错误堆栈、日志,并推测根本原因,甚至生成修复补丁。
测试与质量:从“事后验证”到“生成式保障”
AI驱动的测试设计:自动生成符合业务逻辑的测试策略与高覆盖率的测试用例。
模拟与模糊测试:利用LLM生成各种边缘、异常的输入数据,探索系统的未知缺陷。
【深度研讨】
在AI原生SDLC中,研发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从“编码能力”转向什么?
如何重构团队协作模式以最大化人机协同的效能?
模块五:治理篇:系统性AI治理与“负责任的AI”
目标:建立全面的、主动的、贯穿AI生命周期的治理框架,确保技术创新在可控、可信、合规的轨道上进行。
构建多层次体系
超越基础防护:从Prompt注入到更隐蔽的模型后门、数据污染的识别与防御策略。
AI资产清单(AIBOM):建立企业内模型、数据、提示词的清单与依赖关系图,用于风险溯源。
主动式合规与隐私保护设计
隐私增强技术(PETs):在模型交互中应用差分隐私、联邦学习等技术。
合规即代码:将合规规则(如GDPR、DSMM)转化为可自动执行的策略,嵌入到AI工作流中。
建立AI伦理与审查委员会(AI Review Board)
组织与章程:如何组建跨职能的ARB,其职责、工作流程与决策机制是什么?
风险评估框架:对新的AI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公平性、透明性、可解释性评估。
【深度研讨】
当AI生成的代码或决策导致生产事故时,如何设计一套公平的责任归属与追溯机制?
如何在“快速创新”和“严格治理”之间找到适合企业文化的平衡点?
模块六:度量篇:从工程效能到战略价值的量化洞察
目标:建立一套能够衡量AI引入后真实价值的新型度量体系,并以此驱动战略决策。
超越传统效能指标
新一代研发指标:引入AI贡献率(AI-generated vs. human-written code)、有效提示迭代周期、一次性正确率等。
质量维度:如何量化评估AI生成代码的可维护性、可读性与架构符合度?
衡量业务与战略价值
从“节省工时”到“加速创新”:如何衡量AI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(Time-to-Market)、提升创新实验频率等方面的贡献?
建立价值驱动的A/B测试平台,科学验证AI应用对业务核心指标(如用户转化率、客户满意度)的真实影响。
【深度研讨】
如何向CFO和CEO清晰地阐述AI研发投入的投资回报率(ROI)?
这套新的度量体系,将如何反向重塑我们的研发管理、绩效考核与资源分配?
模块七:实战篇:端到端构建“对话式决策智能(CDI)”平台
目标:在高度仿真的企业场景中,综合运用前序模块的所有战略、战术与治理思想,完成一个高复杂度、高价值的AI系统设计。
战略定位:从“BI”到“决策智能(DI)”
价值升维:为何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的“报表机器人”,而是能够进行归因分析、预测模拟、策略建议的“决策伙伴”?
架构决策:复杂系统中的权衡艺术
Agentic vs. Chain-based:针对不同复杂度的查询,系统应如何动态选择不同的执行路径?
模型路由:如何根据任务类型(对话、SQL生成、Python生成),智能地将请求路由到最合适(性价比最高)的模型?
状态管理:在多轮、复杂的分析对话中,如何有效管理上下文、中间结果和用户状态?
实现中的“魔鬼细节”
处理复杂SQL:如何让模型理解多表Join、窗口函数、子查询等复杂逻辑?
RAG与DB的同步:如何优雅地处理数据库Schema变更(Schema Drift)问题?
幻觉与容错:当模型生成错误代码或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时,系统的检测、纠正与兜底机制是什么?
【深度研讨】
该系统上线后,其持续运营和迭代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(数据、模型、用户行为)
这个案例的设计思想,如何泛化应用到企业内其他的业务场景中(如智能运维、智能营销)?